心理学的哲学基础: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

2018-10-08

在意大利南部,有一座城,名叫爱利亚城。这个城出了三位名人,在2500年前,一位叫做塞诺芬尼,一位叫巴门尼德,一位是芝诺。

塞诺芬尼认为神是人类创造的,那个时候他就已经会发现“鱼化石”。他认为人类所有的努力 ,比如火的使用和农业技术,都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 所寻求出来的,他不认为还有一个巨灵普罗米修斯存在,并且从宙斯那里偷了火种给人类。塞诺芬尼是一位典型的人本主义学家,在当时主流的宗教观念且是多神论的背景下,他仍然提出,不同的人创造了不同的神,人照着自己的样子塑了神的形式。这在当时,是具备极高的反思能力的,并且极具勇气。塞诺芬尼认为,如果有一个神,那么一定是一个神,不是多个神。他认为人类创造出来的神是一切,没有一个人格化的形象存在,而是全部存在本身,所以Ta没有一个地方,因为ta在全部,但同时也是永远保持一个地方,因为根本不动。但这种反辩证法的,反唯物主义的思想,却成为了爱利亚派哲学的中心思想。塞诺芬尼在当时代的极出色的反思能力是现在的我们要学习,这是一种对人性的集中型的洞见。

黑格尔认为,巴门尼德是爱利亚学派的一个出色的人物。也就是说,继塞诺芬尼之后,巴门尼德作了一系列的诗。在此插一句,古代的哲学家和先知们,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,都特别喜欢作诗,而且一般都还是长诗,语词优美,意境感人,比较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。巴门尼德提出了人的意识的虚假的成份,这在后世的认知偏差和感知觉幻觉里具有极重要的历史价值。他说,真是是可靠的,但是凡人的意见是虚假的。他认为存在是宇宙的本体,这是实实在在的。其他的一切都是运动和变化的。今天有个来访者问我,我的婚姻以后会这样稳定下去? 还是出现闪光?还是更糟糕?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基于背后的“不变”的假设,比巴门尼德的视角来思考这个世界,没有一件事物是真正的不变化的,而何况是人际关系呢?

但巴门尼德也提出了一个很诡异的表述,就是存在的是可认识的,非存在是不可认识的。可认识的就是存在的,不可认识的就是不存在的。因为非存在是不存在的。真是相当绕口。其实它是说能够被人类的大脑思维的,便是真正值得研究的。当然了,他的“存在"本身还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,比如他认为存在是夜尽天明的,不生不灭的,无始无终的,不是产生出来的,当然也不能被消灭。它是不可分割的,因为没有任何的虚空,是连续的一。它是不动的,是一个滚圆的球,从中心到每一个方面的距离都是相等的,这些观点具有很重要的理论物理的猜想。巴门尼德认为,存在物是没有一点缺陷的,如果有,就是非存在。所以因为是没有缺陷的,它就不应该是有边界的,因为它也就没有是”有限的". 总之,似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,一直以来就圆形来象征唯一性和圆满性。在荣格的曼陀罗疗法中,也是用圆来作为整个作画的基本边界,可见这些标志和隐喻,贯空了两千多年的人类的时空。巴门尼德这个人很了不起,因为他的存在说就是后来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先驱。

芝诺就更有意思了,他是巴门尼德的学生,他提出了“追龟”的假说,听起来像极了诡辩,但却是黑格尔认为的“辩证法的始祖”。他的思想也被后来的苏格拉底和黑格尔所发展和吸收。

文章来源:上海活泉心理咨询中心 杨彩莲老师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写下您的评论吧